很多人说自己是一个APP控,但手机装载的基本是淘宝、微信、QQ、今日头条等常见的APP,只是在使用时长或频率上比一般用户要久一些。而且对于产品新人来说,这种成熟复杂的APP是很难体验出什么感觉或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想法。
那么如何去下载一些小而美的APP呢 ?我手机上目前大概安装了接近300+APP,经常从以下渠道挑选下载:
挑选下载APP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接下来对APP进行分析记录。不同于之前的产品大牛的推荐,我觉得如果是刚入门的产品新人一上来就开始研究揣摩APP的目标用户群可能是什么样的人,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主要功能的用户场景分别是什么等等问题,难度相对较大。
我更青睐于曾经看过的一位Facebook产品经理的观点和方法,先把自己当一名普通用户去体验产品,培养自己的产品感觉。把玩体验一个新APP的时候带着以下一些问题。
刚才的建议更注重于自我的亲身体验和直觉感受的培养成长。接下来的建议则注重把握身边的可用资源,多去看身边的人如何使用APP,多去听身边的人的想法意见,进而更加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理想法。
在某个APP进行大版本的升级,比如首页UI界面的改头换面或者增加了一些全新的功能后,可以第一时间去电子应用市场查看用户提交的评价反馈情况。收集用户对于版本的升级有哪些看法,跟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原因是什么,用户的评价倾向于称赞叫好还是不解谩骂。尽可能的去思考用户提交的评价背后可能的原因,去反推APP团队进行升级改进的立足点可能在于哪些地方,与用户的想法是否存在矛盾或冲突。
在上下班的公交车或地铁上,在学校的课堂或自习过程中,都可以抓住机会去观察身边的人如何使用手机中的APP。他们在使用某个APP的时候是倾向于单手操作还是双手操作,喜欢触碰还是滑动,是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目标,操作路径是怎么样的,如果碰到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当然在观察中也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以免引起他人隐私被侵犯的反感。
除了上述用眼睛看,还有注意用耳朵去聆听,当一名安静的倾听者。身边的同学或同事在使用某个APP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观察发现针对于不解或疑惑进行相关提问,但也要注意以下两点。
注意提问时不要带引导性的用词。比如关于O2O产品选择的研究中,提问采用“为什么使用美团去找团购?”句式,而不是采用“你用美团是因为上面的团购券更便宜吗?”这种明显诱导式的措辞,以免影响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注意用户是非理性人,说的与实际做的不一定一致。比如一家公司曾做过关于用户对手机颜色偏好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多数用户愿意购买红色手机,但调查结束后在选取参与调研的回馈礼物时,大多数用户仍然选择了黑色的手机带走,即便是那些回答更愿意购买红色的用户也是如此。所以调查结果还要与实践的观察结合再做论断。
我个人非常认同纯银的观点:做产品经理兴趣驱动才是正道。如果不是兴趣驱动,只是看了一些关于产品经理的书籍或文章觉得产品职位很酷,可以独立负责一个产品,带领一个团队开发设计很牛逼而心生羡艳的话。我觉得是很难一直坚持做产品体验和观察的方法,而且效果也不会太好。
那样按照某一种学习的方法逼着自己下一大堆既不认识又不喜欢的APP研究, 久而久之将流于任务的形式和产品外在的表面,而体会不到开发者的设计用心和价值主张,也感受不到用户使用时的真实想法。
去做比光说重要,总结比光做关键。多去把玩各种各样不同的APP和多去观察周边的人,是我切身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章和亲身体验后总结的关于培养产品经理同理心的两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在产品经理进阶的路上尽情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