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点击查看最新人物消息)曾表示,中国的自主品牌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因为跨国公司在华合资企业已经不满足之前占据中高端市场的格局,大众、日产等甚至马上将推出低端品牌,将产品线下探至中低端,与自主品牌直接竞争;与此同时合资产品向下重构价格体系,挤压自主品牌生存空间。
此举已对自主品牌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就市场占有率为而言,前7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份额跌破40%;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也下降到26%。换言之,自主品牌总体上的表现还不如去年。
这表明,国内汽车用户更加理性,对品牌与产品性能的要求逐渐提升,单纯的低价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种转变对自主品牌企业的产品力、品牌力和销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各跨国公司还在纷纷“加码”中国市场。大众、通用等此前就采取激进战略的跨国公司,在这两年增加了多家“分厂分号”;丰田、本田等此前在华保守的企业,也先后宣布要增加在华产能,并计划在2、3年内导入超过10款以上新车。
不仅如此,中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政策在客观上帮助跨国公司能以更低的成本在华扩张,挤压自主品牌发展空间。例如国家发改委日前出台的关于鼓励外资投资西部的政策,就为跨国公司在西部地区建厂提供了超国民待遇,从而加大了民族汽车企业发展的难度。
从目前形势看,自主品牌实现整体突围是不现实的,必然会有大批企业在今后的竞争中被边缘化,进而被淘汰出局。这部分企业的特征,是仍以逆向开发手段为主开发车型,不具备正向开发能力,企业缺少各类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而能够坚持下来的,只能是部分已形成或拥有正向开发能力、各方面核心技术都积累完善的企业。
不过,这样的企业有多少家,技术水平又有多高?业界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因此,笔者建议各自主品牌企业不妨亮亮自己的核心“家底”,也就是把产品的研发、制造全过程展示给潜在、现有用户,以坚定消费者的信心,给那些一直关注和支持自主品牌发展的人以更大信心,打消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各种“不相信”和“不放心”。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要展示研发领域的实力。只有企业具备体系化的研发能力,有着完备的研发和制造体系,其产品质量才能有保证。
事实上,近两年表现出色的自主品牌企业,其出色成绩都得益于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的巨大投入。比如今年销量大幅度增长的长安汽车(微博),就曾在“十五”和“十一五”的10年间投入160多亿元用于研发体系的建设,建设了振动噪声、碰撞安全、车身底盘设计等14个先进的实验室。并建成了以重庆研究院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意大利都灵造型设计、日本横滨内外饰和精致工艺、英国诺丁汉动力总成制造、美国底特律底盘技术支持、上海的人才优势和车身工程、北京的政策法规研究、以及黑龙江和江西的子品牌支撑的“五国九地、各有侧重”的全球研发格局,有效利用全球的人才、时间、技术和文化资源,为长安汽车打造世界一流的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两年来,长安逸动、CS35、睿骋等自主优秀产品的问世,主要就是受益于完善专业的中外研发体系。